
發布時間:2012-09-07 閱讀5835次
![]() |
外資再退出 愛爾蘭地產大鱷轉讓中國資產就在鐵獅門甩賣上海項目的消息持續發酵之際,《華夏時報》記者獲悉,愛爾蘭地產大鱷——財富控股集團以223.6萬歐元的價格,轉讓了兩家中國地產公司的股份。 制造業運行出現41個月以來最明顯降速經季節性調整的匯豐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PMI)8月份數值從上月49.3降至47.6,顯示中國制造業運行連續第十個月環比放緩。此外,本月指數還創下2009年3月以來的最低值。 低成本時代正遠去 制造業期待轉型升級隨著低成本優勢的消失,我國制造業“粗放增長”道路也即將走到盡頭,盡快實現從低端向高端的轉型升級,是今后我國制造業的必然選擇。 |
數據說話:外資正逃離中國 制造業機會所剩無多
![]() |
No.01
外匯占款年內二度負增長 外匯資本加速流出2012年7月,具有指標性意義的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繼4月后再度出現負增長,下降38.2億元,至25.66萬億元。外匯占款減少不但意味著外匯資本流出, 也制約著基礎貨幣的供應。大規模資本流出未至,但大規模的流入也很難再現。中國的國際收支正在告別持續已久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前路未明。 外商直接投資(FDI)逐月回落 7月份創兩年新低外商直接投資是外資動向的一個最直接指標,據統計今年FDI數據呈現逐月走低的趨勢,并一度出現負增長,在5月由負轉正后,我國FDI在6、7月再現連續負增長。另外,今年1至7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677家,同比下降12.3%;對于最新的FDI數據,市場人士擔憂,在中國外資已產生“制造業回流”現象,并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出現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的問題。 外資流出動向:服務業受青睞 制造業所剩機會無多2007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企業所得稅法》,就象征性地結束實行近30年的外商投資優惠政策。但是相對而言,中國仍然是FDI(對外直接投資)最親睞的國家之一,但是近年FDI走勢也顯示,外資對服務業更有信心。留給中國制造的機會,已經所剩無多。 |
實例分析:跨國巨頭因何撤離中國?

![]() |
No.01
人力成本上升經過多年人均工資的增長,中國的人力成本比較優勢已經越來越小。數據顯示從2005年至2010年,中國工資漲幅達69%。而同樣條件下,越南的生產成本比中國低15%至30%;去年越南工廠工人的平均月薪約為136美元,印度尼西亞約為129美元,而中國工人已達413美元的平均月薪,是越南和印尼的三倍以上。此外,人民幣升值壓力,導致外企在華成本全面上升,也是外企撤離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外資政策準入門檻提高 優惠政策取消研究員發現,中國東部的蘇州、無錫等長三角富庶地區都提高了投資門檻,對新進的外資企業,不僅沒有專門的優惠政策,甚至還對其產業類型、節能減排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此外稅收上,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也正在失效。2008年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施行后,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原來執行的再投資退稅、特許權使用費免稅和定期減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面臨取消。 企業的運營環境日益艱難調查發現,在中國向高新經濟體的轉變過程中,企業的商業模式將會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而企業盈利數據寥寥無幾。部分人士認為,對于眾多行業來說,中國已不再是一個“新興市場”,企業維持高利潤率(15%-20%)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 中國本土企業的強勁挑戰美國建筑設備供應商卡特彼勒在2005-2010年的中國市場份額從11%下滑至7%。搶走其市場份額的并非是它的死對頭日本小松公司,而是中國本土企業。達能乳業在上海市場,被光明、蒙牛和伊利等本土競爭對手用殘酷的價格戰斬于馬下。研究指出:中國正孕育出一批實力強大的本土領軍企業,與它們展開競爭是跨國公司面對的新現實。這些本土企業更接近和了解消費者,重點生產價廉物美的替代產品。 |
中國制造的哭泣曲線:這張國際面孔在流淚
![]() 哭泣曲線:由21世紀網周斌提出,描述中國制造業當前面臨的困境。“哭泣曲線”左邊是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土地價格上漲,環保壓力增大、稅收優惠減少等因素帶來的制造業成本高企,右邊是出口的疲軟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打擊,東南亞、非洲國家的人力成本比較優勢。外資撤離中國的背后,實則是中國外貿轉型升級這一大課題——勞動力價格優勢不復存在的時候,傳統的代工模式也已經難以為繼。 |
![]() 微笑曲線:是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在1992年為了“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線”理論,以作為宏碁的策略方向。微笑嘴型的一條曲線兩端朝上,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中國制造業長期以來就處于微笑曲線的最低部位,僅依靠組裝、加工這一環節掙錢,利潤較低,而真正賺錢的是上游的開發和下游的售后服務。 |
外資撤退背后:新投資地涌現新問題
轉戰越南麻煩:員工懶散 法律朝令夕改講述人:溫州一家制鞋廠董事長騰先生 |
遠離了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中國講述人: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丹尼斯·西蒙博士 |
中國制造危機:競爭加劇 產業結構現調整
外資回國加劇競爭![]() ——包括阿迪達斯、耐克在內的一批跨國公司正將生產基地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支付給工人的薪資遠低于中國。[詳細] ——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正在將海外生產基地搬回本土,包括消費品巨頭佳頓、工程機械制造商卡特彼勒、福特公司等。[詳細] 影響:外資回歸本土,對中國制造業來說并不是一個好兆頭。這意味著“中國制造”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會遭遇到強勁的對手。因為在技術、品牌競爭方面,中國并沒有競爭優勢可言;而隨著用工成本的上升,中國制造業一直以來所依賴的成本優勢,已經逐漸喪失。 |
機遇倒逼產業升級![]() ——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UPS正在苦苦等待國內快遞牌照獲批,盡管國內快遞企業達6000多家,但沒有一家規模能與聯邦快遞和UPS抗衡。[詳細] ——對技術要求較高的電子信息制造業陸續進入中國中西部。成都、重慶在2010年就迎來戴爾、德州儀器、惠普等國際IT巨頭,富士康等代工廠也接踵而至。[詳細] 影響:外資加速布局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這對國內制造業來說也是一次提升自身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的機遇。中國制造業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將傳統的依賴低成本價格優勢的模式,轉變為依靠產品科技含量和產品質量取勝,這是一道必須要邁過的坎。 |
前景展望:中國將失去“世界工廠”地位?
跨國企業或從中國大陸回流到本土,或轉戰東南亞尋找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市場——所有的一切,是否預示著中國即將告別“世界工廠”的時代?在未來的國際貿易格局中,中國將是一個怎樣的地位?
![]() |
No.01
依托產業鏈和龐大市場 中國優勢仍在我國制造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配套產業鏈以及工業體系,特別是沿海地區,產業之間的協作和產業內部的配套都比較完善,這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在短期內難以建立起來的。 產業格局調整將提升外資質量在跨國企業制造業生產線撤離中國的同時,另一批以服務業為主的外資企業卻在積極進入中國。進入服務業FDI首超制造業,表明中國已從過去過度重視制造業轉到更加重視服務業上來。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在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吸收外資逐漸減少,而在高端產品制造業、服務業吸收外資有所增加。 中國市場依然是外企布局重點由于中國生產要素成本普遍提高,對于一些成本敏感型企業來說,這的確可以成為重新考慮在華布局的理由,這是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不會因為中國生產成本的提高而改變,因為中國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而制造者必須靠近市場,才能更好地開發出迎合消費者胃口的新產品。 |